4008871095
4008871095
时间:2022-04-26 16:59:00
许多同声传译的学员经常问资深同传老师:为什么您的记忆力那么好?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记忆力?今天,同传王(王铮老师)邀请了几位知名的同声传译老师来好好聊聊这个问题。当然,学习和记忆,是一个巨大的话题。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初探。希望能帮你打开一些视野,扫清一些困惑。
同传王请出知名同声传译老师为学员答疑解惑,在这疫情的档口,正是同传学生绝佳的准备期。
众所周知,记忆系统可以大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相当于「内存」,长时记忆相当于「硬盘」。当我们接收到任何一段信息时,必须先放入短时记忆,让大脑「识别它」,然后才能被写入长时记忆,让大脑「记住」它。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记住多少东西,取决于有多少信息最终被写入长时记忆。
但比起电脑,大脑有一个巨大的劣势:我们的长时记忆可以很庞大,但短时记忆的容量少得可怜。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脑的第一个记忆系统。在同声传译学习过程中,词汇量一定是基础。同传王接触的多位业内资深中英互译、中日互译、中德互译的大咖们,词汇量绝对丰富。
就以难度系数较高的阿拉伯语同声传译而言,和王铮老师合作的几位同传译员也都是业内知识结构成熟、学习能力卓越的强者。用王老师的话说就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王老师在2019中国会议服务行业峰会上的发言中就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会被不断清除,只能保持几秒到几十秒。
但是,即使是长时记忆,这里面也很复杂。长时记忆里,有一个缓冲区域,叫做「鲜活区」。它指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内,被写入长时记忆里的信息。
这个「最近一段时间」有多长呢?因人而异,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不过一般认为是6个小时以上,1天以内。
位于鲜活区以内的信息,我们可以不费力地「回忆」起来。但一旦信息脱离了鲜活区,再去回忆就很困难了。
那么,把这两个系统结合起来,我们现在有了这么一个模型:信息 → 短时记忆 → 长时记忆(鲜活区)→ 真正的长时记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神经基础。
我们总是说「记忆」「储存」……但大脑里面是否存在一个东西,像电脑的内存和硬盘一样,专门用来储存数据呢?
我们的大脑皮层,有约160亿个神经元。一切的记忆,都由这160亿个神经元来表征。
如何表征呢?每个神经元都可以跟其他神经元相连接。而这160亿个神经元,它们的「连接状态」状态,每一刻都是不同的。当你阅读上一段话时,神经元集群A处于A1状态;当你阅读下一句话时,这个集群A处于A2状态……这就是「储存记忆」的本质。
也就是说,当你回忆起第一段话时,大脑里面发生了什么?实质上,就是让神经元集群A,再一次构建出了A1状态。
也就是说,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未必脑容量很大,未必有什么非常特殊的脑回路,但他的大脑中,一定拥有比常人更丰富、更复杂的神经元连接。正是这些复杂的连接,让各语种的同传翻译老师都能输出极高精准度的内容,并通过百睿德提供的同声传译耳机传输给每一位听众,在同传会议的收听过程中,内容的接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学习一个领域,学习一系列知识,学习一项技能……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改变大脑的内在连接方式。
简而言之:既然识别的速度远远快于记忆,而正是因为这一点,信息来不及「被记住」就被清除出去 —— 那我们人为把它保持得更久一点,岂不是就能有效地强化记忆?
打个比方:你伸出手,掬起一捧沙子,它会怎么样呢?会从你指缝间流失。如何才能把这捧沙子带走?你就必须紧闭指缝,合拢双手,让你的双手变成一个封闭空间,把沙子「束缚」在里面。
同样,如何让一段信息能够被记住?你就需要花费精力,让大脑把一段复杂的信息,「打包压缩」在短时记忆里,对它进行加工。
如何进行加工呢?也即是前面讲过的: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让这段信息,在你的脑海里「落地生根」。这就叫做「精细加工」。
用一个流程来说就是:把一段复杂的信息「打包压缩」到短时记忆里,集中注意力保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对其进行精细加工,建立尽可能多的联系。所以,提高记忆力,要锻炼的,就是两个能力:
1)压缩、保持一段复杂信息的能力
2)使信息建立更多联系的能力
简而言之,王铮老师认为,同声传译的学习是一种习惯和流程化的信息处理,也需要对同传会议本身内容的掌握,以及对BOSCH(博世)同传设备辅助设置的熟悉和探索。